“余老板何时再有黄豆芽?”
一名跟余南叶有过几面之缘的汉子喊道。
黄豆芽能卖这么快,余南叶倍感意外。
今日多了大量生面孔,余南叶悄悄听了一耳朵,才知道他们都是从隔壁镇来的。
几日前便来了,每日清早会来西市。
余南叶心下暗自佩服,若换做他自己很难为了一口菜,从自己熟悉的城镇到人生地不熟之地。
“诸位,黄豆芽已卖完,三日后我和阿景会来卖玉米。”余南叶朗生道。
他担心大伙儿不知道玉米,早打好腹稿,“玉米是我家乡那边的吃食,一开始大家不知道玉米能吃,直到一名农家子因在山中太过饥饿,无意中吃下一颗玉米,之后带回不少玉米。”
“我家乡不是南水镇的,会来这里也是为了投奔亲戚,为此我特地带来玉米,种下玉米三月有余,如今也到了丰收之季。”
实际上玉米是他爹爹发现的,如何种植,也是爹爹手札中记录的。
第一次当众说谎,余南叶难免紧张,若不是身边有阿景,放从前他是万万不敢往外说。
陆柘景看到少年微微发红的耳尖,知道他没说实话。
哪怕少年不为此找个理由,他也会让人撒播出去。
众人的注意力很快从黄豆芽转移到玉米上,都想尝一尝余老板口中的玉米。
“余老板,这玉米如何吃?”
余南叶解释道:“玉米粒可炒,整个玉米可煮、可煲汤、可烤。”
说到烤玉米,余南叶抿了抿唇,上次吃到烤玉米时,爹爹还在。
那时,爹爹背着父亲和奶奶烤玉米,烤出来的玉米外焦里嫩,香糯好吃。
是他记忆里吃过最好吃的玉米。
后来爹爹走了,他想爹爹时,便会偷偷烤玉米吃。
有次被陈氏发现,陈氏因此罚他跪了两个时辰。
众人光听着余老板的描述就直咽口水,掰着指头数日子。
“余老板,我门可等着玉米了。”一个面熟的大叔笑道。
“到时叔叔婶婶们可得早些过来。”余南叶笑道。
众人齐齐应好。
南水村众人乐呵呵背起背篓,他们哪里想得到这么轻松就卖完黄豆芽。
这会儿走回村还能赶上午食。
等周围人散得差不多,张家婶子来到余南叶跟前道谢。
“南小子,要不是你,婶子也不能轻轻松松赚二百四十文。”
当初她家买了五斤黄豆,全部泡了,如今五斤黄豆发了三十斤黄豆芽,拿小背篓装,放得稀疏,装了近三个背篓。
一斤黄豆芽八文,三十斤就是二百八十文。
搁从前张家婶子想都不敢想。
有张家婶子带头,越来越多的村里人跟余南叶道谢。
余南叶笑道:“这不是我一人之功,若没有大家齐心协力,光靠我一人,短短几日亦无法发出这么多黄豆芽。”
句句说到村民们心坎,更加感激余南叶。
有些话不能教旁人听了去,余南叶寻了个借口,拉着陆柘景离开。
大伙儿目送两人的背影,直至消失化为黑点,才收起视线背上自己的背篓,三三两两游肆。
以前他们来镇上都是忙着采买,或干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压根没机会闲逛。
正巧身上有铜板,可以置办些回去。
大伙儿取出给余南叶的二成,其他铜板买了面粉和大米,给家里小子或闺女买饴糖,或绿豆糕。
也有到屠夫那里买两斤肉,或是猪蹄排骨的。
今日对南水村人来说是个大丰收。
回到村大伙儿都买了不少东西,张村长喜气洋洋,询问过几人得知两刻钟黄豆芽就卖光了,脸上笑出了花褶子。
连声说好。
他们家去的是老大张有才一家。
老有才笑得合不拢嘴,“爹,你不知道今日不到两刻钟,咱们家的黄豆芽就卖光了,二十斤黄豆芽卖了一百六十文。”
放在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他不似弟弟张翰墨那般会读书,幼时勉强认过几个字。
算术也学不好,想去镇上做个账房先生都不行。
只能在镇上干活,一日下来又苦又累却只有三十五文。
而今日一个时辰不到就赚了一百八十文。
他能不高兴?
“爹,我想下次买十斤黄豆,咱们再编几个方形篓子,你觉得如何?”
“这个恐怕得问过南小子。”张村长道。
当即大伙儿从中获得了好处,估计会有更多的人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如此一来就不好开口了。
张村长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打算亲自去找余南叶。
跟张有才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不过他们这么多人可不能一窝蜂去找余南叶。
大伙儿凑一块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先找村长。
在村民们眼中,村长是一村之长,可靠可信。
等吃过午食,大伙儿纷纷朝村长家迈进。
正要去余南叶家的张村长,远远看到一行人朝这边走来。
大儿子张有才眼力好,一眼看到队伍中不仅有大伯,还有姑妈张氏,也就是张家婶子。
张村长很快猜出他们的目的。
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终于表达清楚,想增加黄豆数量,并表示可以给余南叶多分一成。
张村长想了下说:“这事我也做不了主,待会儿我去问南小子,你们将二成薄利拿出来,我登记下,给南小子一并带过去。”
要跟余南叶提这事,总不可能空手上门。
小儿子去镇上私塾,大儿子识字少,登记抄写的活儿只能他做。
张村长一边登记姓名和铜板,张有才一边收铜板,半个时辰下来大伙儿分分散去。
村长家再次恢复平静。
张村长拿着名册和铜板去了余南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