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成双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好事成双小说 > 中国远征军优秀参谋小林 > 第88章 PPT战士

第88章 PPT战士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机舱内的灯光柔和而克制,夜色在舷窗外深沉蔓延。引擎的低鸣声持续不断,而魏德迈的话,如同一道轻缓却不容置疑的命令,沉沉落下。?“您希望我在战争部做报告?”

她的心脏猛然一跳,这是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她很清楚,能在五角大楼这个级别的场合发言,意味着她的声音可以直接影响战争决策——她能用数据、逻辑和事实,让那些手握全球资源调配权的人重新审视中国战区。

Pentegon,这个上辈子她也只是作为辅助单位短暂合作过三个月的地方,她很知道这份机会意味着什么,以及魏德迈所暗示的参谋长联席会议(JCS)的机会。

她真的站到了高处——比前世要高很多了。

但几乎是同一瞬间,她的理智便压制了这股兴奋。她是谁?她凭什么发言?

“是的。”魏德迈点头,“以滇缅战役为切入点,向华盛顿展示中国战区的战略价值。”

魏德迈相信这女孩的能力——如果她能说服他,那么不妨让她去国防部刷新一下老家伙们被史迪威毒害了一整年的认知。

林安的手指不自觉地旋转着钢笔,表面上冷静,实际上是在迅速思考身份问题。她知道,如果她无法拥有一个足够正式的身份,她的发言便毫无意义,甚至会遭到质疑。这让她微微紧张——但这股紧张并不是来自恐惧失败,而是来自对未知变量的计算。她在寻找一个破解问题的方案。

她不是国民政府正式派出的军事代表,她没有大使身份,没有明确的外交授权。她的角色在政治上是模糊的——她是一个前线军官,一个军事分析者,一个空地协同的实战者。但她不是宋美龄。

她需要一个正式的身份。

而这个问题,坐在几排之外的宋美龄,也已经想到。

“小林,”一声温和的女声插入谈话,带着一丝漫不经心的优雅。

林安和魏德迈同时转头,看向宋美龄。她已经放下手中的茶杯,姿态从容地看着他们,眉眼间透着若有所思的神色。

“看来,你已经在这趟旅途中,为自己争取到了一项额外的工作。”她微微一笑,目光在林安与魏德迈之间游移。

魏德迈没有回避她的目光,轻轻点头:“夫人,这场报告,最终的目标,是让华盛顿的军方高层重新审视中国战区。如果缺少军事专业性,它将很难达到真正的效果。”

宋美龄轻轻转了转手上的戒指,嘴角仍然带着笑意,但没有立刻表态。她当然明白魏德迈的意思。她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在华盛顿的政界和舆论层面推动对中国战区的援助,而军方——尤其是战争部——向来更重视军事数据和战场分析,而非外交辞令。

她是极为聪明的人,立刻意识到:魏德迈希望借用她的影响力,为林安赋予发言的权威性。

宋敛眸沉思片刻,轻轻叹了一口气,目光落在林安身上,像是在重新衡量这个年轻的女军官。

既然魏德迈愿意相信林安的能力,她更不会介意加强中国战场在军方的声音。

“好。”她淡淡地说道,“那么,在正式场合,你的身份将是‘我个人的军事顾问’。”

林安微微一怔,随即立刻反应过来——这不仅仅是授权,更是保护。

她不是国民政府的正式军事代表,因此不会直接被当作外交官,也不会被美国军方视为“高层施压”的一部分。她是一个军事顾问,一个提供事实和分析的人,而不是一个带着政治任务前来的说客。

这是一个精妙的身份设定。

她缓缓点头,语气平稳:“明白。”

魏德迈在一旁看着这一切,目光深沉,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他不得不承认,宋美龄的这一手安排,比他预想的还要高明几分。

他原本只是想给林安找一个合适的身份,但宋美龄的决定,让这场汇报的分量瞬间提升了不止一个层级。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点头道:“那么,就这么定了。”

宋美龄微微一笑,语气轻盈地说道:“既然她是我的军事顾问,那这场报告,也需要适当考虑政治上的表达方式。”她轻轻扫了林安一眼,“我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

“不会。”林安平静地回答,指尖收紧笔记本的封皮。

林安盯着面前的笔记本,思绪如同乱线般交错,飞速地盘旋,又逐渐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路径。

四十八小时,一份五角大楼级别的战区报告。

她不是没经历过这种高压环境——甚至可以说,这种极端时间压力下的任务拆解,是她曾经最擅长的事。

只不过,在咨询行业,以往她对接的客户是跨国公司的董事会,是市场竞争下急需决策的CEO,而这次,她的“客户”是魏德迈,是美军高层,是五角大楼里那些决定整个亚洲战局的人。

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她需要一份清晰的交付方案,需要把所有任务分解成可管理的模块,然后确保每一个部分按时交付。她不能靠自己一个人熬夜拼出一份报告——这是咨询行业的第一条准则:永远不要独自承担所有任务,而是建立一个可控的执行系统。

林安深吸一口气,翻开笔记本,在最上方写下一行字:

【目标:让五角大楼相信,中国战区值得更高的战略优先级。】

她用笔尖点了点纸面。结论必须明确,必须直接触及美军关心的问题。她不是要争取单纯的物资支援,而是要让五角大楼自己得出这个结论——投资中国战区,对美军本身最有利。

她快速在纸上写下两个问题:

【1. 如果中国战区获得更多资源,会如何影响美军的整体战局?】

【2. 如果继续维持当前资源配置,美军自身的风险是什么?】

她的手指在纸上轻轻敲了敲。

不要直接告诉客户“你应该这么做”,而是要用清晰的数据分析,让对方自己推导出最优解。她的报告不能让美军感觉自己是在接受“请求”,而是要让他们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决策。

她继续在纸上写道:

交付成果(Deliverables):

一、PPT (幻灯片)汇报 —— 确保所有数据直观可视化,美军可以一眼看懂。

二、战略备忘录(White Paper) —— 提供详细的战区分析和决策依据。

三、模拟汇报演练 —— 预判会议可能的反对意见,并准备应对策略。

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四十八小时内完成这份报告。

她盯着空白的页面,思考着如何拆解任务。曾经,她在咨询公司接到过无数个紧急项目,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时间极端有限,信息来源不完整,决策者的耐心更是所剩无几。

这种情况下,她必须立即拆解任务,确保所有工作都能并行推进。

她在笔记本上划下一条横线,把任务分成几个模块。

【战场数据分析】 —— 她需要滇缅战役的战损数据、补给情况,远征军与日军的对比。这部分数据可以从驻印军参谋部获取,但不能直接引用美军的内部文件,否则她的独立性会受到质疑。她需要让数据看起来像是中国战区的观察,而不是驻印军的情报摘要。

【全球资源对比】 —— 她需要拿到美军在北非、太平洋、中国战区的资源配置数据,并进行“投资回报率(ROI)”的对比分析。美军内部的参谋部一定有这些数据,但她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让驻印军的后勤情报官提供“公开可见的部分”,然后再进行自己的计算。

【战略推演】 —— 她必须提供一份“如果美军支持/不支持中国战区”的影响评估,展示两种不同决策的长期后果。这部分内容可以让驻印军的军事顾问协助,但她需要自己整理核心逻辑,确保报告不是美军的标准作战计划,而是一个更符合中国战区立场的“盟军合作方案”。

【视觉化呈现】 —— 她需要地图、数据图表、战役损失对比,确保报告一目了然。她可以找驻印军的地图绘制官帮忙,但必须避免使用“美军内部格式”的战术标记,改用更贴近中国战区的表达方式。

【演练与反馈】 —— 在最终汇报之前,她需要找至少一名美军高级军官来模拟五角大楼的讨论风格,帮助她预判美军可能的反应。这部分可能最难协调,但必须执行。

林安盯着笔记本上五个核心任务,心里渐渐有了底。

所有内容必须在 24 小时内完成初稿,最后 24 小时用于整合优化和模拟汇报。

她快速写下时间表:

T - 48h:任务拆解,确定数据来源(进行中)

T - 36h:完成战区数据收集和全球资源对比

T - 24h:初步完成 PPT 和战略备忘录,进入调整优化阶段

T - 12h:内部演练,接受反馈,进行修改

T - 0h:正式汇报

她盯着纸上的时间线,轻轻呼出一口气。

这不是她第一次在极端时间限制下准备一份决策级别的汇报。只是这一次,她的听众不再是资本家,而是决定全球战争走向的军人。

但没关系。

规则是一样的——清晰、简洁、数据驱动,让对方自己得出她想要的结论。

她合上笔记本,站起身,调整了一下军装,深吸一口气,向魏德迈的方向走去。

和上级对齐需求,并要求资源——像她总是在做的一样。

魏德迈正靠在座椅上,翻阅着文件,眉头微皱,似乎对内容并不满意。他抬眼看向她,示意她开口。

“将军,我需要明确您的汇报目标。”她直接问道。

魏德迈合上文件,轻轻敲着封面,目光锐利:“你希望听到什么?政治正确的,还是实话?”

“能指导我工作的。”

魏德迈盯着她,沉默了一瞬,才缓缓开口:“华盛顿不在乎‘中国战区需要什么’,他们只在乎‘美军能得到什么’。”他的语气带着一点不耐,显然对这些会议的现实政治感到厌烦。“我要的是一份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的报告,而不是一份请求援助的演讲。”

林安微微皱眉,点头道:“换句话说,我们的切入点是——中国战区的价值,而不是需求。”

魏德迈的目光沉了沉,声音压低了一些:“华盛顿的高层从来不认为中国战区有真正的战略价值,他们更愿意把资源倾斜给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区。你知道为什么吗?”

林安微微皱眉,没有立刻回答。

魏德迈继续说道:“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战场的回报率太低,战斗力不足,补给系统混乱,军政之间相互掣肘。他们不信任蒋,觉得中国政府更关注内战胜负,而不是对日战争的全局。更糟糕的是,史迪威在华盛顿的影响力仍然存在,他过去在战区的负面评价,导致战争部对中国的看法偏向悲观。”

林安轻轻敲着笔记本,低声复述:“战斗力不足、补给混乱、内战优先、史迪威遗留的偏见。”

魏德迈点了点头,语气带着一丝冷意:“如果你不能在报告里直接拆解这些观点,证明中国战区对美军而言是‘有利可图’的,他们根本不会改变现状。”

林安很清楚,华盛顿对中国战区的态度并不单纯是战略考量,更多的是长期以来积累的偏见与不信任。

这种偏见,部分来自于史迪威过去的“毒害”。这位前驻华美军司令对中国政府的不满广为流传,他的负面报告至今仍影响着华盛顿的决策层。美国军方高层依然认为,把资源投入中国战区是一场注定亏损的买卖。

林安必须用数据推翻这些观点。她的报告不能只是在强调“需要支援”,而是要让美军高层清楚地意识到——投资中国战区,并不是给中国施舍,而是美军自身利益的最佳选择。

她展开笔记本,直截了当地列出:“三大核心问题——

一,美军支持中国战区,能获得怎样的战略回报?

二,如果维持现状,日军的下一步是什么?三,在全球战区资源分配下,中国的投资回报率(ROI)如何?”

魏德迈看着她,轻轻敲了敲桌面,片刻后点头:“不错。”

林安趁势补充:“但我需要资源。战损数据、全球资源分布、战略顾问、地图绘制官,还有一次高层预演。”她语速平稳,像是在报出一张采购清单。

魏德迈靠回座椅,双手交叠,似乎在权衡。他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