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成双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好事成双小说 > 我嫁了小说中的野男人 > 第23章 赠送 讨要

第23章 赠送 讨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有人“对镜贴花黄”,美术生们“对镜自画像”。

才接触画画的时候,苏含时也画过不少自画像,虽然那已经是快二十年前的事了,如今的样貌也从幼稚转变为成熟,但与生俱来的模样胚子不会变。

加之潜意识里,总是回响起类似的耳语,苏含时至少有八成的把握能确定崔言描述的是自己。

至于剩下的两成,是因为......

人与人交际讲究“相互”,苏含时既然将崔言归为了“敬而远之”的行列,那对方也不可能觉得和自己有多亲近。

而这个所谓“你画我猜”的游戏,多多少少考量的是双方的亲疏关系。

从这个层面来看,崔言应该不会选择自己来描述。

他甚至和阿库有同样的想法,三人中和崔言关系最别扭的可能就是自己。

若剩下的两成被忽略,必然只能是对方动机不纯:崔言是为了棘手的项目,而故意攀扯关系。

回想机场碰面以来,对方又是帮忙挑选纪念品,又是看似贴心地安排高价水果,还主动帮忙提画具,到现在做游戏时强行套近乎……

似乎只有这样的动机才说得通崔言的殷勤。

只是这人的手段不怎么高明,处处踩在雷点之上。

按照苏含时的性情,即便有八成把握,他也会选择置之不理,是自己也好,不是自己也罢,有意攀扯也好,无意凑巧也罢,和他又有什么关系。

但他实在不愿抠破脑袋,去杜撰一个被三人共同攻击和讨论的新故事。

所以,在讲故事和配合崔言之间,再三纠结后,他选择了后者。

“谢谢苏教授,让我成为了这个游戏的第一位胜出者。”崔言默认结果。

苏含时在心中嘲笑,这人果然是为达目的不惜厚着脸皮之辈。

“你俩之前一定有很深的交情吧。”姜声问,至少在他看来崔言是熟悉苏含时的。

真是如此吗?

说熟悉,苏含时求爱的小心思、敏感的身体部位、欢/愉时的呻/吟,他都一清二楚。

说不熟悉,搞错对方喜欢的颜色,弄混对方偏爱的口味,分不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不太熟。我和师兄一样,和崔先生结识于这个项目。”苏含时尽量淡化一切,不带任何情绪道:“我只是随便瞎蒙的,毕竟自己那一轮一个字没说,这一轮找点存在感。运气好而已。”

“那还是谢谢苏教授,也给我带来了好运气。”崔言道。

“不客气。”

由于阿库设计的游戏漏洞百出,还临时增加规则,受到了众人的一致谴责,他不得不承受压力,以自罚故事来“谢罪”。

降了温的后半夜,没过小腿腿根的积水寒凉刺骨,寂静的洞窟里偶尔听见不均匀的鼾声,又因为站立不稳的踉跄而中断。

在电量告急关机之前,崔言最后扫了一眼时间,已经快上午八点,但对于最西端的国土,天似乎才准备破晓。

洞窟中一道缝隙反射进第一缕晨光,形单影只但灼灼耀眼。

崔言手中一直握着苏含时迷糊时滑落的画夹,整夜未眠。

像是上着生物闹钟似的,姜声如同每个工作日一样准时醒来。

光影下,他压低了嗓音:“崔先生一夜没睡?”

崔言道:“工作忙,习惯了。”

“是不放心吧?”姜声拆穿,尽管他之前对暴雨天气轻描淡写,其实更多的是安慰。

显然,崔言要谨慎得多。

“辛苦崔先生守了一夜。”姜声道谢。

崔言活动身体,以他身体为圆心,散开一圈圈涟漪,“姜研究员其实没必要隐瞒,大家有知道最坏结果的权利。”

姜声追逐着那一缕漏进洞窟的晨光,若有所思:“这不是有好结果的几率么,既然有,何必让其他人跟着担心。看,运气还是在我们这边的,雨停了,这一夜算是挨过去了。”

几人拖着湿哒哒的裤腿,借着折来的树枝,缓步下山,和姜声预料的一样,来时的活板桥早已移位,他们不得不多绕行半个小时才下到山脚。

姜声还不忘感慨,四人是不是应该义结金兰,再怎么说也算是一起挨过冻,一起扛过饿的过命交情。

义结金兰?夫夫怎么可能结成兄弟?

崔言不接招,苏含时拒绝,阿库再怎么附和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我来开车吧。”到了停车的地方崔言接过阿库驾驶员的活。

阿库快感动哭了,说实话,在水里泡了一夜,还赶了几个小时的山路,阿库的双腿早已颤抖不已,“崔先生,你真是个好人。”

“我只是不想再出其他事故而已。”崔言宽慰阿库别太感动,不耽误事才是首位。

终于回到酒店,返程的机票定在当天晚上。

两天的行程,本是计划一天工作,一天观光,现在估计谁也走不动了,两人只想躺在床上睡个安稳觉。

苏含时洗了个热水澡,感觉两条腿都快不是自己的了。

“叮咚。”门铃响了。

抹了一半须后水的苏含时拖着灌了铅的腿去开门,准备迎接刚点的外卖,却没料到敲门的是崔言。

崔言手里提着一只便利店的纸袋:“里面是感冒药和抗过敏的药膏。刚刚下楼买东西顺便给你带的。”

这一回的殷勤总算没踩在雷点上了,但时机没对上。

酒店走廊尽头的电梯门开了,一位外卖员寻着房间号快速走过来,他打断了两人,“请问谁是苏含时先生?”

“我是。”苏含时道。

外卖员将一个密封规整的袋子交给苏含时,“您点的外卖到了,一共两样药品,感冒药和抗敏药膏,您清点一下。”

“嗯,没错,谢谢你。”苏含时接过道谢。

送完,外卖员急着赶下一单去了。

“也谢谢崔先生的好意,不过,我已经自备了。”苏含时摇晃手中的纸袋。

看来,又白忙活一场。

不过,外卖这东西真方便,崔言决定下一次也要试一试。

兹市算是最西端的旅客集散地,即便是晚间的航站楼,客源依旧川流不息。

阿库自掏腰包给崔言和苏含时塞了几个馕饼作为礼物,“记得五星好评啊!”

姜声带着妻子和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也来送机。两人约定下次带着家人一起回母校,姜声说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感受一下母校的熏陶,也成为一名画家。

广播播报即将登机的航班,航班号和崔言、苏含时的一致。

“下次见面不知道是何时了,”姜声眼里含着波光,他从背包里取出一只鼓鼓的牛皮纸文件袋,“这是临别礼物。”

苏含时接过,伸手绕开封口处的白线,却被姜声按住,“等起飞后再打开。”

苏含时似乎感受到了其中的重量。

“放心,绝不是什么金银财宝。”姜声瞧出了苏含时的顾虑,“我一个临摹师没那种家当。”

“好。”苏含时收进随身包里,“下次换我给师兄准备礼物。”

等空乘开启服务,苏含时才揭开档案袋,一本夹满活页的画册逐渐显现。

苏含时胸口鼓动,眼中尽是感动,这确实不是最庸俗的金银财宝,确是姜声的无价之宝。

他终于知道为什么姜声让他上了飞机再打开了,若是当着面,苏含时一定不会允许自己夺人所爱。

苏含时现在有太多话想对姜声说,但航班上不能打电话,于是他编辑文字,计划着一落地就发给姜声。

回程的飞机上,崔言和苏含时的状态打了个颠倒。

苏含时抱着师兄十年的成就拜读了一路,而崔言则安静地休息了一路。

一场充满冒险和温暖的旅途结束,飞机打开滑轮降落在平整的跑道上。

陪苏含时取了行李,两人往出口走。

“我的车在停车场,我送苏教授回家吧。”崔言道。

机场推出了惠民工程,对那些七天内往返的旅客提供低价的停车服务。

即使在停车场停上两三日,费用也不会超过百元。

“不用了,我可以自己打车回家。”苏含时道。

忽地,苏含时捏在手里的手机响起,他一直在等姜声的回复,从飞机着陆到走出机场,接近半个小时,迟迟没等来回应,原来姜声和他一样,花时间编辑了长篇大论。

苏含时驻足读完,千言万语积攒在胸口,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最朴实的一声“谢谢”,仿佛说多了就是矫情。

姜声终于放弃了文字编辑,打来了电话:

“不用谢,我说了,这本画册在你那里比在我手上更能发挥价值,在我这里只是我一个的,但是你却可以教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学生们再将石窟艺术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再说了,我已经复印了一版,没啥损失。”

“不过,绝不白给,我也有要求啊,既然原件给了你,你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这本画册的原作者是你鼎鼎大名的师兄!我还指望着你让我家喻户晓呢。”

苏含时被逗乐:“放心,一定。”

“所以,别再说谢谢了,不然就真的生分了。”说完,姜声收起插科打诨,顿了顿,似乎在犹豫,最后还是没能忍住:“其实都是崔先生的功劳。”

他继续:

“今天下午我回到家本来打算美美实实地睡一觉,才躺进被窝,就接到了崔先生的电话,他说他给我的邮箱发了一份调研报告,让我务必当场查看。”

“我一打开,是一份关于兹市石窟文化传播的调研,报告里详细叙述了兹市石窟的现状以及前景,写这份调研的人很细致,关键的地方都使用了数据支撑,结论是兹市的石窟文化正在被人们所淡忘,所以报告最后用了接近五分之三的篇幅,探讨怎样吸纳更多的资源参与到石窟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上来。”

“说实话,我这个常年在石窟中从事临摹的人,看了都热血沸腾。”

“然后崔先生就问我,愿不愿意为石窟的传播出一份力。我当然愿意了。”

“于是,崔先生说想管我借一样东西送给身为大学雕塑教授的你。就是我的活页手册,崔先生的本意是让我送一份复印件即可,但是在听了他的考虑之后,我决定把原稿送给你。”

“所以,好师弟,你可是责任重大,来了兹市石窟,就是有缘人,请帮我把这里的艺术和文化都讲给学生们听吧。”

即使没有姜声的嘱咐,苏含时也打算这样做,这是对石窟艺术最好的致敬方式。

电话举在耳旁,苏含时无声地点头。

解释得差不多了,姜声最后叮嘱道:“但是你别问崔先生,他特意交代别告诉你,还说,你好像对他有什么误解,他怕弄巧成拙。好师弟,你和崔先生有什么误会吗?看起来挺和谐啊,至少他看起来对你挺上心的。”

苏含时僻重就轻:“没什么,都是小事。”

若只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手上棘手的项目,崔言不至于做到如此地步。

况且,这种表面的殷勤巴不得对方知道后感激涕零,又有谁会选择做“无名英雄”。

那是为了什么?

苏含时有些糊涂了,挂了电话依旧愣在原地,身边与自己并肩而立的这个人好像也没那么碍眼了。

“怎么了?”崔言低声问。

“没什么。”苏含时抬头,目光投向头顶一眼望不穿的夜幕,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好像要下雨了,那就麻烦崔先生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