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成双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好事成双小说 > 学医救不了十二钗 > 第157章 远嫁

第157章 远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人的承受能力就像根橡皮筋,在一次又一次极限拉扯中不断被挖掘出潜力。王夫人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长子英年早逝,幼子三灾八难,长女入宫蹉跎岁月骨肉分离,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局。

可能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橡皮筋”什么时候会突破极限。谁在面对重创的时候不想放任自己情绪崩溃呢?然而作为一个母亲,有时候崩溃都是一种奢侈。

贾府上空的悲戚若能具象化,大概是可以将这座百年府邸笼罩的程度。明眼人都知道贾府日渐衰微,国公府的牌子到了贾赦袭爵时已然摇摇欲坠,新生代支撑不了门楣,倒是大姑娘入宫多年之后封妃给贾府续了一波泡沫。如今连这个泡沫都破碎了,贾府还剩下什么?

并不是所有人都俱备这样的忧患意识,更多人习惯了在大宅门里过着木偶般被操控的人生,外界的纷纷扰扰恍若未闻。

凤姐也曾为宫中娘娘每年大笔的开销头痛过,甚至抱怨过。可娘娘薨逝,少了这份曾经让她很是为难的支出,生活却并没有变得轻松。

亲戚家的孩子都离了大观园,湘云回史家待嫁,如今也就探春惜春黛玉宝玉。惜春礼佛,探春成日写写画画,快成了老学究,黛玉时常病着,宝玉被学业压着脖子走,失了往日的伶俐跳脱。省心是省心了,可那个曾经连凤姐都忍不住带了巧姐儿常去逛逛的园子如今却跟李纨似的,显得暮气沉沉。

当然,暮气沉沉不是大观园的锅,而是整个贾府都笼罩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如果说家里出了个娘娘是贾府最后一块遮羞布,那如今贾府的窘迫算是彻底暴露在人前。贾母的八十寿宴就能窥见其中端倪,如今不过是更加直观。

都说一代新人换旧人,曾经的四王八公,金陵的四大家族,都在历史的浪潮中浮沉。加贾府没落,与贾府亲近的几家自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例如王家,如日中天的王子腾在娘娘薨逝不久,也落马而亡。

朝堂正如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不是谁都能全身而退。

家族联姻和银行信贷业务有一定的相似性。若家族鼎盛,联姻是锦上添花,皆大欢喜,接洽起来格外轻松。若家族没落,联姻便聊胜于无,想找到合意的就难了。

这也是贾家当前面临的困境,高不成,低不就。一些懂行情的人家更是避如蛇蝎,想通过联姻达成一些布局无异于痴人说梦。

赵姨娘急得都要跳脚了,却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这些东西跟三姑娘说不着,夫人摆明没心思管这些,贾政更是依然故我地按时点卯,上着他那去不去都没所谓的班。贾母上了年纪,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连宝黛那里都问的少了,哪里顾得上旁人?

一日她不过在贾政跟前略提了一嘴,便得了一句呵斥,只道“自有太太作主”,赵姨娘便不情不愿闭了嘴。

贾政的日子也不好过,曾经的门生故吏如今都不大来往,靠着贾王两家往上爬的贾雨村竟也翻脸不认人,家中的清客相公们都懈怠起来。上衙更是如坐针毡,总觉得周身有人窃窃私语指指点点。贾政在府里摆着一家之主的架子,在外头却是谁也不敢得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日下衙,贾政一如既往到点即走,回府途中却被人拦住。

形势并没有给贾政多少斟酌的时间和空间。贾府什么状况,他这种日日出门行走的官员,再也没有政治敏感度,也能“观叶落而知秋”。如今一条新的路在他眼前,明知福祸难料,却由不得他拒绝。

事关儿女姻缘,大人间相互通气是肯定的,却不会漏风声给其他人。尤其事关国体,更应该慎之又慎。府中大佬们上次聚的这么齐还是娘娘薨逝。如今,为了探春和亲大计,他们又聚在一起。

贾母独坐高堂,却没了话语权,看着底下的儿子媳妇们你一言我一语。

贾府这么高高低低起起伏伏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压下来,每个人心里其实都带着压抑。和亲这种事,摊在贾家头上,里子上的好处未可知,明面上的已经是任人宰割。虽说这种事摊在别家头上,也很难违逆,可为啥偏偏是贾家?不就是贾家式微好拿捏?

贾家诸人面上透不出半分喜气,更多的是疑虑甚至惶恐。可该协商的要协商,该准备的要准备。

赵姨娘知道消息的时间跟王喜凤差不多,好悬有小鹊及时搀扶住才没轰然倒下。这时候她已经顾不得三姑娘能不能帮扶她的娘家,即便她大字不识,听多了戏文八卦也知道和亲出去的姑娘会是个什么光景。哪个天杀的这么狠心!

可怜王喜凤还在整理心情,便被破门而入的赵姨娘那哭花的脸吓到了。她给侍书使了个眼色,侍书拉了后面一路跟过来的小鹊往一边问话,翠墨张罗着打水服侍赵姨娘梳洗。这是什么神仙亲妈啊,可别是一路哭过来的!

幸亏在后宅混了半辈子,知道好歹,进了院子才敢哭。不然,府里那么多双眼睛那么多张嘴,谁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既然和亲已成定局,不如安安生生地去。再惹出什么乱子来,只怕所有人都要遭殃。

王喜凤听赵姨娘哭半日叹半日,起初还感念这一片慈母心,后面就有些头大。若真换了探春,本就满心惶恐,再被这么一顿输出,只怕对未知的恐惧只会有增无减。赵姨娘这情绪价值给的,实在过于饱和了。

好容易劝住了这位仿佛水做的亲妈,重新梳洗上妆,叮嘱小鹊仔细扶着回房,又叫了翠墨陪同。翠墨跑一趟回来,早过了饭点,王喜凤让她安生吃过饭,才过来回话。

这两个丫头是她用惯的,默契早已形成,行事有度,很是得用。方才让她去送赵姨娘,不过是找个借口出去走一圈,听听府里的响动。毕竟赵姨娘跑这么一趟,前因后果实在太明显。听得府中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宗室女的名头,嫁妆礼制,出嫁流程等新鲜话题上,这才放下心来。

对这两个丫头,王喜凤有些犹豫。若依照她的想法,自然带着一起走最好。即便不跟着她走,贾府倾覆不过须臾,她们这些下仆又有什么好下场?可这一走,客死异乡是必然,此生都无法与家人团聚。侍书和翠墨都是家生子,她们如何舍得自己的父母亲人?

在和亲这件大事跟前,这些都是小事。虽说是边陲小国,因战败而和亲,谈不上光彩。南安郡王府作为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在这场和亲中挑大梁,里里外外给了许多补偿,做足了面子功夫。

宝玉早又偷偷哭了一场,却再没有如迎春的婚事那般去问王夫人。问与不问,有区别吗?他不过是个万事不由已的闲人,于人于己,谁都救不了。

黛玉身子本就发虚,王喜凤倒是亲自过去探了她一回,权当道别。这姑娘身子弱归弱,却是难得的通透,并没有人云亦云说些千篇一律的话,既不怜悯,也不劝慰,只道:“三妹妹素来是个有主意的,这一去兴许是另一番天地。”

又吩咐紫鹃取了几页诗稿来,“想来府里不会缺你什么,我也没好东西赠你。这是我平日闲来无事之作,姐妹相伴一场,留个念想罢。”

圣旨既下,出嫁的日子就不远了。中间各种繁复礼节再不细表,见了无数的人,行了无数的礼,试了无数的衣裳首饰,也被提点了许多话。

事到临头才发现,做再多再久的准备都是不够的。人天生就有对未知的恐惧,不过是有的人兴奋大于恐惧,便看不出恐惧。

王喜凤虽然早早就通过宝玉的渠道搜集了许多山川地理类的书籍当杂学翻看,可这样的了解远远不够。风俗人情,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饮食宜忌,甚至语言文字等全都是事儿。南方十里不同音,她这是一去三千里,都出国了,岂不是要从当地语言入门学起?

鸿胪寺准备了许多文献,方便她尽快熟悉当地情况。这是南安郡王府出的力,一件事情敷衍着做和周全着做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从这些文献的细致程度就能看出。另外,南安郡王府还派了两个略懂当地语言的扈从,一来方便她随时学习及练习,二来也是护送加监视。

陪嫁的队伍挺庞大。毕竟是按照宗室公主规制,除开护送人员,南安郡王府和宗人府都有配备丫鬟嬷嬷护卫等随从。

相对而言,贾府随她出行的人就简薄许多。两个贴身丫鬟是必去的,即便她不带,留在府里也是遭人白眼的存在。要么是被主子挑剔嫌弃看不上眼才不肯带,要么是拈轻怕重不肯跟主子同甘共苦不肯去,哪一条让她们无法在众目睽睽之下立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